和田玉市场现状(2021年)

发布时间:2021-09-26 17:06:39

俗语有云 “黄金显富贵,戴玉保平安”。玉石作为一种矿产,一直以来在长久的历史中充当奢侈品的角色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,玉石不单是一种财富象征,更是一种精神寄托。
 
到底什么样的石头可以称之为玉?自古以来也没有明确标准。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玉为:“石之美者,玉也”。也就是说美丽的石头都可以被称之为是玉,也正是这个原因,我国玉石种类繁多,各有千秋。比较知名的有:和田玉、独山玉、岫岩玉、蓝田玉、绿松石、青金石等。
 
翡翠产自缅甸,在清朝时期大量流入我国,因其瑰丽绚烂被称为“玉石之王”。也正是这个原因,本土玉种被外来玉种压制。
 
其实从玉文化的发展来看,最开始的常见玉种并非是被称之为“国玉”的和田玉,而是产自东北的岫岩玉,作为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红山文化,其中就出土了大量的岫岩玉制品。但是在周朝以后,和田玉逐渐占据主流地位。在《礼记》中记载:(周天子)“巡昆仑山,得玉百只而还,”这是最早记录开采和田玉的历史。后来和田玉成为了帝王用玉,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 
玉石市场发展到现在逐渐走向低迷,如果给现阶段珠宝市场划定一个价值等级,则第一级是翡翠和和田玉,第二等级为青金石、绿松石等名贵宝石,第三等级则为其他玉种。这其中的价值差距很大,和田玉翡翠等玉石总体较贵,而像岫岩玉、独山玉等玉石却已经走向末路。就是在和田玉、翡翠等高档玉石中,因为品质不同,其价格也是天差地别。
 
有很多人认为一件玉器的价值构成是文化内涵。其实不然。文化内涵固然重要,但不是主要原因。在古代流传到现在的四大名玉中为什么仅仅有和田玉可以“一枝独秀”?仅仅是和田玉中的文化内涵吗?当然不是,李商隐诗句“沧海月明珠有泪,蓝田日暖玉生烟,”描绘的就是蓝田玉;而岫岩玉和独山玉一个是红山文化的代表,另一个是良渚文化的代表,却在历史硝烟中走向没落。但唯独和田玉到现在依旧昂贵,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?

ht01.jpg

事实上,昂贵仅仅是一个表象,和田玉市场从2018年以来就逐步低迷,在外行看来和田玉依旧是奢侈品,但是内行都心知肚明,和田玉已经在走下坡路了。其中假货泛滥、产地不明是非常造成现在这个局面的重要因素。
 
首先来说产地,在古代受限于科学技术的影响,和田玉就单指是产于新疆玉龙喀什河、喀拉喀什和河、叶尔羌河和克里雅河以及这些河流附近的古代河床、河床阶地中。所以叫做和田玉,是这些河流河床上的鹅卵石。
 
既然是鹅卵石,但产量极少,这也诠释了物以稀为贵的经济道理。但是到了现在,原本带有神话色彩的玉石已经逐渐透明化,“玉有灵性,可保平安”的观点也就被“玉是普通奢侈品”所取代。而对于玉石神秘色彩的透明化,也带来的是玉石的标准化。古人相玉,有一套独特的标准,而到了现代又有了另外一套标准。从国家标准来看,透闪石含量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矿产都可以称之为和田玉。这么一来原本的和田玉市场就一下扩大了,因为符合这个标准的不单单是新疆玉龙喀什河、喀拉喀什和河、叶尔羌河和克里雅河的玉矿,连其山脉发源地的原生矿可以叫做和田玉。(业内称前者为籽料,后者为山料。)
 
连俄罗斯发现的玉矿以及青海省的昆仑玉,这些古老玉种也被一并归纳到了和田玉行列里面。就连出产自韩国的玉石只要也符合这个标准,同样也可以叫做和田玉。(业内称之为俄料、青料、韩料。)
 
总体来讲,和田玉的国家规定标准并没有种类的划分,但凡透闪石含量达标的都是和田玉。但卖家在销售的时候,往往会把不同产地的和田玉划分,不同产地,不同的料子价格天差地别。和田玉中最贵的是籽料,其次是山料,接着是青料以及韩料。价格不同,导致的就是假货泛滥,用次级料子来冒充高级料子卖,造成的就是市场不清晰。
 
一般来说,如果假货泛滥,则应该有相应的鉴定机构来进行鉴定,但是国家标准划分和田玉只不过是鉴定真假,也就是“yes”或是“no”,对于产地没有标准。但在销售过程中,产地划分是必要的,但是在用一种料子来冒充另外一种料子的造假方法上,国家却没有相关标准。买到了产地不清晰的和田玉,但是鉴定结果却是真的,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,就是因为商家和国家之间存在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,这是混乱的表现。
 
其次,是现阶段关于和田玉籽料的造假现象。籽料是和田玉中的贵族,也是价值最高表现。从地理学上来讲,和田玉籽料是山脉中的原生矿被风化之后,落入河流河床中,经历千百年的流水冲击之后形成的鹅卵石。籽料最典型的特征是表面有一层天然的玉皮,各式各样,非常的好看。古代通常会把这些玉皮抹去,讲求美玉无暇。但是现代对于玉皮却有独特的审美标准,玉皮通常成为鉴定籽料的标准。
 
籽料的造假有两种,一种是对于皮色的造假,将皮色不明显的料子进行人工上色,让其变得漂亮,业内称之为“二上”。其二是对于籽料本身的造假,籽料除了皮色以外还有历经流水冲击形成的表面腐蚀,业内称之为“毛孔”。而造假过程就是用山料放在滚筒机里面打磨,接着用砂枪假造毛孔,最后用颜料上色。这一系列工序下来,原本几个k的山料就变成了几个w的籽料,更有甚者,直接用青料、韩料来造假,成本更低。但是造成的就是假货泛滥,可以说一件和田玉作品,除了刚开采的那一刻,其余每一道工序都不保险。
 
而最最关键的是和田玉的市场不透明,对于消费者来说,他们仅仅会知道和田玉的真假,而凭证就是国家依据透闪石含量出具的玉石鉴定书。对于和田玉的产地、皮色等方面的问题仅仅限于商家,消费者一概不知。甚至是价格,不同消费者接触的价格也都不一样。有这样一句话“黄金有价玉无价,”珠宝玉石的价格影响因素太多,当然不可以像黄金一样明码标价。
 
但对于商家来说,适合他们的标价方式往往却是看人出价,对于老手就出价合适,对于新手,就狠宰一笔。假货泛滥、价格不明,更加加剧了市场的模糊。而这样模糊的市场,当然难以持续下去。